创新驱动 向“绿”而行!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2022年绿色低碳之路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2年,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石化工程)发挥工程设计“桥梁”作用,在绿色低碳领域持续深耕,开展前沿技术储备、标准制订、技术开发、自主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拓展降碳路径,持续开展能效攻坚,助力推动氢能布局,为中国海油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价值。
转型升级 拓展降碳路径
石化工程发挥技术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向高价值产业链延伸,推进“油转化”,拓展降碳新路径。
参与中国海油“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研究,技术应用后,将可跳过传统炼油的常减压蒸馏和原料精制等过程,直接将原油转化为轻质烯烃和芳烃,大幅增加高价值化学品产量,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石化工程牵头开发120万吨/年原油直接制化学品工艺包,正在推进关键核心设备的设计开发。
参与中国海油“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制含氧化合物”系列科研项目,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包,可将炼厂副产的碳三、碳四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原材料。不断推进工程转化,编制的惠州石化10万吨/年混合碳四氢甲酰化制高碳醇装置工艺包2022年12月29日通过专家审查,助推产品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
回收利用 持续能效攻坚
石化工程紧盯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深度挖掘炼化产业绿色发展潜能,通过优化工艺,助力企业减碳降耗。
积极参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S/CCUS)研究项目,协同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源分析和下游提纯方案设计研究。还参与中捷石化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项目,编制“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中捷石化降低碳排放提供解决方案。
2022年4月1日,石化工程主编的集团公司标准《石化企业加热炉经济运行规范》正式实施,协助中海炼化通过改进加热炉经济运行管理,提高热效率,预计每年可减少燃料消耗2.6万吨,节省燃料费9100万元。
2022年12月7日,石化工程设计的国内首套大型化、连续化、直接法硝盐生产技术应用于山东海化20万吨硝盐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制造集成项目验收,助力企业获国家财政补助1200万元,预计每年可帮助企业降低能耗约4千吨标准煤。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推硝盐行业绿色生产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钻研技术 推动氢能布局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氢能是重要的发力点。石化工程抢先涉足氢能领域,进行科研和技术储备,助力中国海油推动氢能布局。
2022年10月12日,石化工程牵头编写的中国海油首个《加氢站及综合能源站建设标准设计手册》通过专家验收,将用于指导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的建设,推进标准化设计、集约化采购、模块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对于加快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的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2017年,石化工程成立氢能技术团队,从制氢、储氢、运输、商业应用及加氢站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2021年,参与到中海炼化加氢站专项研究工作小组,攻关加氢站策划布局、建设和运营技术。
2022年,石化工程合作开展的“加氢加油合建站工艺设计研究和关键技术分析”课题通过公司验收,明确了新建加氢加油合建站和加油站改建加油加氢合建站的技术路线,承接的中海油银杏湖综合能源站可研代初步设计项目通过专家审查。参与“中国海油氢能产业布局及发展策略研究”,对氢能与中海炼化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路径、加氢站布局策略和中国海油氢能产业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在“双碳”目标下,石化工程坚持技术创新、设计引领,把准绿色低碳发展脉搏,通过方案制定和工程化应用,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未来,石化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技术价值。